- · 《运动精品》收稿方向[06/02]
- · 《运动精品》栏目设置[06/02]
- · 《运动精品》征稿要求[06/02]
- · 《运动精品》投稿方式[06/02]
文学大佬的童书运动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儿童文学领域,“纯文学”作家贡献了很大力量。当然,两者并非不可逾越,有着很深的关联性。有良好写作基础的作家,增加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性,拓展了其外延。在山东,张炜和刘
儿童文学领域,“纯文学”作家贡献了很大力量。当然,两者并非不可逾越,有着很深的关联性。有良好写作基础的作家,增加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性,拓展了其外延。在山东,张炜和刘玉栋是两位儿童文学写作的重要代表。
张炜:从40多年前的《狮子崖》开始
遍观张炜的诸多作品,所透露出的童年意味可谓深刻。
2015年出版的《寻找鱼王》,是张炜第三部儿童文学作品,讲述了一个山村少年苦苦寻找“鱼王”学艺的传奇故事。这部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关注,许多人称它“以儿童的视角,探寻生命的深度;以聆听的姿态,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密语。质朴中寄寓深刻,温情中尽显童趣。”
对于张炜而言,这个让人倍感新鲜的传奇故事,却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,“是自己看到的或亲自试过的。”
“童年有许多与鱼打交道的机会,因为我生在海边河边。”他坦言,“那些年经常发大水,水落后会有大量的水湾和沟汊留下来,里面总是有很多鱼。捉鱼成为最有趣的事情,鱼是朋友,它们在我们眼里有一种奇怪的神秘感。后来我又到大山里生活,山里的人要捉到一条鱼却极困难,这和海边的生活与见闻形成了两极化的对比。”
童年生活成为他的创作源泉。“一个在原野和大山中度过童年的人,必会对自然万物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。比如写《寻找鱼王》,我自己少年时期就是这方面的‘渔人’。我写《少年与海》和《半岛哈里哈气》,是因为我自己也曾是那些少年中的一个。”
而他的写作中也不由自主地在试图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。“人在童年的时候与动物的关系总是密切得很,与它们之间的平等心也更多一些。后来渐渐强化了社会意识,就会与动物疏远,漠视它们甚至越来越多地役使和掠取它们。”
张炜说:“我始终觉得儿童文学不仅不是一种文学初步,而且还是整个文学的入口、基础,甚至是核心。任何一个作家把儿童文学的元素从整个创作中剥离和剔掉,可能都不会是一个优秀的作家。他的全部创作需要那份纯洁与好奇、那份天真,一旦缺失了这些,也就变得艰涩和困难了。”
回顾了个人的创作,他觉得,包括写《古船》这样激烈复杂的作品,也包括《你在高原》那种大河小说,他都始终抱着一种好奇与专注、热情和纯洁进入。“用一颗童心、一种潜在的儿童视角去接触全部的复杂,会获得更新鲜、更深刻、更惊异、更质朴的认识和感受。这一切将化为强大的磁力去牵引自己,同时感染时间里的读者。”
他从来不把儿童文学看成一种尝试性的、休闲式的轻松创作,相反,极其看重它对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性:“基础性、核心性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,我对所有热心儿童文学创作的朋友都心怀赞佩。”
前几年,张炜创作于40 多年前的一部小说出版,引起轰动。1974年,18岁的他写了小说《狮子崖》。
《狮子崖》的故事是这样的:以林林为主角的3个渔村孩子,为调查养殖场大花贝失踪,上狮子崖,下深海滩,历经艰险,终于找到真相,协助老场长和民兵抓住了大花贝倒卖者。小说呈现出张炜独特的艺术感染力,虽带有那个年代的深刻痕迹,但正因如此,更显得珍贵。
这本书意义非凡——他曾烧掉自己少年时创作的300 万字手稿,却不曾想到,这部小说被热心的朋友保存下来。后来,这部小说顺利出版。修订时,他尽量保留了原有风貌,那时的稚嫩、时代的荒谬、生机勃勃与贫瘠简陋,一切都在这些文字中了……“让今天的少年通过它了解上个世纪的生活,将今天与昨天两相对照,可能也是极有意义的。他们将由此感悟时代变迁、今昔之异,也算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吧。”张炜如此看待这本书的价值。
刘玉栋:童心、爱心与诗心
小说《月亮舞台》在2018年第三期《人民文学》头条发表后,由明天出版社出版,又获得最新一届泰山文学奖。
这是刘玉栋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又一成果。
小说故事情节,有着和刘玉栋其他小说一以贯之的整体气质,又有所提升:少年胖墩子小时候,父亲因车祸去世,母亲带着年幼的妹妹改嫁了,他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。没有父母陪伴,胖墩子要比同龄的孩子早熟,看起来粗粗壮壮、敦敦实实,却有一颗自卑、敏感、脆弱的心。
他很爱妹妹春妮,想利用暑假打工,为即将入小学的妹妹买镇上最好的书包和文具盒。但打工的过程并不顺利,先是遭遇酱骨店老板的冷漠拒绝;后来,在健身中心打到人生第一份工,不小心把台球桌上的台布弄破了,被经理骂走;辗转到了金嫂子米饭铺送盒饭,在送饭路上摔了电瓶车,报废了二十个盒饭。最后,他遇见了收蟋蟀的南方人刘社会,知道蟋蟀能卖钱,就去野地里翻找蟋蟀。
文章来源:《运动精品》 网址: http://www.ydjpzz.cn/qikandaodu/2020/0713/390.html
上一篇:近现代民歌论略<sup>*</sup>
下一篇:语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