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近现代民歌论略*

来源:运动精品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11 11:3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20世纪初,以醒民救国为目的,梁启超、李伯元、陈独秀等人在其主持的《新小说》《绣像小说》《安徽俗话报》上,相继开设“杂歌谣”“时调唱歌”等专栏,收集刊载民歌(拟民歌

20世纪初,以醒民救国为目的,梁启超、李伯元、陈独秀等人在其主持的《新小说》《绣像小说》《安徽俗话报》上,相继开设“杂歌谣”“时调唱歌”等专栏,收集刊载民歌(拟民歌);上海报人张丹斧与钱芥尘,更是创办杂志《灿花集》,专门刊登文人创作的以改良社会输灌文明为宗旨的时调俗曲。1910年代,知识分子倡议“到民间去”[1]15,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,开始在全国范围征集整理近世歌谣;1920年代,《歌谣周刊》创刊发行,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投身歌谣收集与研究工作,与此同时,民歌俗曲开始大规模介入民众生活,继北京打磨厂之后,上海各书局竞相编辑、出版民歌时调集。据笔者个人所见,1920年至1949年,30年间由上海出版的以“时调大观”“时调新曲”等为名的民歌集达100余种300多册(其中一种《时调大观》全套50册),发行量无法统计,影响遍及全国城乡。有纲领有计划,有发起者的持续鼓吹和参与者的不懈努力,有新兴制作、传播手段(印刷技术与报刊发行网络)的加持,加上时代风气的交相作用,近现代民歌对现实社会的介入程度、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取得的实际成绩,都远超此前各个时期,近现代民歌亦因此在民歌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。

一、近现代民歌的分期

学界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,指鸦片战争爆发(1840)至1949年。结合此一阶段民歌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,笔者以为学术史概念的“近现代民歌”,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段落。

一是1840年至1900年。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。1842年,《南京条约》签订,后又陆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。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。此一时期清王朝垂死挣扎,乱象频仍,民生多艰。国家不幸诗家幸,“诗家”此际有什么样的表现呢?典型者如同光体作家,仍是过多地纠缠于宗唐还是学宋;文学史的边缘人物如林寿图、吴观礼等,着意现实关切,《忆昔行》《馈粮叹》等作品,均有意向“三吏”“三别”靠拢,无奈成就影响有限;另有黄遵宪、梁启超、裘廷梁等人为了宣传维新、开发民智而推崇言文一致,倡兴白话。

这60年间民歌的表现,颇可一说。

有清一代,如前所说,民歌俗曲基本上是沿袭明代路径,傅惜华以为是“旧调之外,复出新声”[2]59。具体到1840年至1900年这一阶段,“新声”的表现之一,是内容上更加芜杂,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;情趣上更加俚俗,甚至近于恶俗,如追求感官刺激的《十八摸》风行大江南北;形式上一方面遵守旧制,《银纽丝》《劈破玉》等继续流行,另一方面又加入了《绣荷包》《湘江浪》《叹十声》《剪剪花》《三十六码头》等新调新腔。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,舆论钳制能力不若以前,加之印刷业发达,民间书坊蜂起,民歌俗曲传播流通便捷快速,此一时期民歌俗曲的影响也日益扩大,声势愈加骇人。同治七年(1868)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,开列“小本淫词唱片目”竟达111条[3]147,同时期余治《得一录》卷十所列“各种小本淫亵摊头唱片名目单”[3]193中,《新满江红》《闹五更》《杨柳青》《新码头》《十二月花名》等,在扬州聚盛堂、鸿文堂曲本中,都可见到。《从良满江红》是《新满江红》的一种,其曲词是这样的:

小女子没奈何,逼得奴上了这条路,手拿一张伸冤状,泪汪汪跌跪在大老爷公堂。告的是卖媒婆,怨的是爹和娘,他不该暗暗起了这种坏良心,勒逼奴家去为娼。爱了人家银钱,把奴送在烟花巷。送进院时时刻刻叫奴学弹唱,大老爷,这一番言语对谁讲。奴只说输嘴不输身,父兄不得让,奴家过门朝打夕骂那得安,奴求大老爷代奴把冤伸。

这是控诉。但是看其大端,此一时期的民歌俗曲,还是主打艳情,类似于一种社会失范状态下的狂欢,只是晚唐诗如晚唐花,末世的狂欢,已经满浸着或隐或现的血泪。要而言之,此60年,可以看作是民歌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准备与过渡期。

二是1900年代。此一阶段,民歌进入真正的转型期,即由“末世狂欢”转向关注现实社会。这种“转型”与“关注”是被时代风潮裹挟、由文人推动的结果,民歌的主体,仍是在城市乡村各个角落,继续“狂欢”。也就是说,“转型”“关注”,只是一种新生力量。代表人物与载体,有梁启超与《新小说》,李伯元与《绣像小说》,陈独秀与《安徽俗话报》,张丹斧、钱芥尘与《灿花集》,此外还有《中国白话报》《宁波白话报》,还有《学堂歌》《戒烟歌》等。《灿花集》编辑者在《发刊之趣意》中交代,编撰民歌俗曲的目的,是“以冀风俗之一改,人心之一悟”。梁启超在《新小说》中设立“杂歌谣”专栏、李伯元在《绣像小说》设立“时调唱歌”、陈独秀在《安徽俗话报》中设立“诗词”专栏刊载民歌、拟民歌的用意,均与此相似,都是为了补时艰、醒民心、匡国运。如《新小说》第1号中有《爱国歌四章》,其前两章云:

文章来源:《运动精品》 网址: http://www.ydjpzz.cn/qikandaodu/2021/0111/994.html



上一篇:适合推荐给大众消费者的国产精品葡萄酒
下一篇:“爱上运动”的婆婆

运动精品投稿 | 运动精品编辑部| 运动精品版面费 | 运动精品论文发表 | 运动精品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运动精品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